vivo屏下指紋新姿勢論指紋位置的改變
2018-04-11 07:55: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當這種壁壘出現的時候,其實意味著,這種折騰人的解鎖方式急需一種改進,急需一種對操作體驗的突破性。這一次,打破這個壁壘的,是手機界中資歷最老的企業,從1972年入行,以玩碳纖維與玩刀片著稱,他的名字是Motorola打破的方式叫做滑動式指紋識別。

在凍酸奶系統稱霸的年代,Android手機正面的界面上還是沒有現在的虛擬按鍵的,所以屏幕下方有著固定的按鍵,為了不讓手機的下巴看起來那麼偉岸,Motorola的工程師將這一識別區域安置在了機身背面的最上方,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指紋識別裝置,快速的繞開繁瑣的九點連線解鎖,從而快速的進入系統,如果我們說在指紋解鎖的歷史上,每一次改進都是對操作體驗的一種突破性的追求,每次都是發現了局限然后變得越來越好,那這種好,是一種跨越平台的好,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可以靠指紋刷開的手機。
位置之爭,到底哪個姿勢最撩人
在隨后的幾年中,各個品牌都開始了開眼看世界,也隨著“腎5-Security”出現所立下的大flag,開啟了“沒有指紋識別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隨著相互的補完與各家讀到的研發,指紋識別被主要控制在了三個區域,分別是正面的下巴上、側面的開機鍵上與機身背部中上區域的位置。
這一時期的指紋識別,紛紛放棄了滑動式的解鎖而轉投到了按壓式解鎖的旗下,在技術層面看來,兩者最大的差距在於算法:滑動式以拼接多幀形成完整的指紋進而再採集特征點,而按壓式是直接選定該面積區域的指紋來採集特征點。從用戶體驗、實時指紋圖像處理上和可靠性來說:按壓式優於滑動式。按壓式隻需輕輕放置手指,而滑動過程中手指移動的速度和力度會影響圖像採集。另外,與HOME按鍵的整合,按壓式更顯自然。按壓(置放)一次手指,sensor會採集多次圖像,而滑動一次,圖像僅被採集一次,理論上按壓式的識別率會更高。

正面下巴上:最直觀最方便,但是下巴的位置蜜汁尷尬
對於指紋識別而言,正面是最為直觀的,應用最為龐大的拇指大軍,紛紛選擇這種方式作為應用,但是同樣的,這種方式的弊端在近幾年開始逐步凸顯。第一是指紋識別往往需要坐在手機的“下巴”上,如果上溯到虛擬按鍵時代以前,那麼手機將擁有按鍵+指紋的“雙下巴”﹔如果還想安置正面雙揚聲器的話,那麼“三下巴”也就見怪不怪了。隨著每一層下巴的增加,手機正面的屏佔比其實是絕無可能無法進一步做大的。

而在穩定性上面,這種最直觀的解鎖方式同樣讓人能捏把汗,在手機屏幕的變化道路上,屏幕是越來越大的,但是使用者的手的大小卻是固定的。於是乎,在屏幕達到了5.5吋后,屏幕開始了“見高不見寬”的新增長,換言之,就是手機越來越長。一個更長的屏幕固然能顯示更多的內容,但是同時當使用拇指解鎖正面屏幕下方的指紋識別器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考驗握力與大拇指柔韌度的日常測試中。
側面開機按鈕上:開機指紋2in1,但是左手的使用者表示很尷尬。
側面指紋識別,其實是發現正面不足后的一種調整,相信最初的研發者一定是想著“手機的開機鍵既然在側面,如果指紋識別也在側面一定是十分便於操作上的”誠然這種想法是十分美好的,但現實卻著實的骨感。姑且不說曾有的指紋識別按鍵和電源點並沒有做到一起,給使用者帶來了足夠的邏輯挑戰﹔單單說指紋開機二合一的產品,這類產品在使用者看來,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尷尬——手機是要越來越薄的,但是指紋識別並不是,但是側面指紋識別的最寬寬度僅僅能做到8mm不到的樣子,在使用的時候幾乎隻能用一顆拇指(右利手)或者食指(左利手)進行解鎖操作,對於右利手而言隻能說是還好,畢竟是使用拇指,而可能出現的誤差基於拇指中的受力點X軸偏移,對於左利手而言,解鎖的時候基於食指/中指的受力點Y軸偏移,可能會直接出現多次不識別的情況。

機身背部中上區域:更為人性化的解決,但會受制於操作環節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