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三星人寿并入中行版图 两年进入盈利期
2018-04-27 22:3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近年来,银行系保险公司由于“背靠”母行,其发展速度颇受业内外关注。
引人注意的是,在9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中银三星人寿2017年开始步入盈利期,业务结构出现大幅优化。本报记者获悉,2017年其全年规模保费达70.75亿元,同比增长31.59%,高于行业水平约35.6个百分点;期交业务新单规模保费8.83亿元,同比增长111%。
就去年发展策略及2018年经营布局,其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7年公司聚焦高价值业务发展,加快投资能力建设,加强费用成本管控,通过‘保险+投资’两轮驱动,提前两年进入盈利期,预计未来将为集团贡献更多利润。今年公司将继续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为发展重点,实现保费、利润和价值增长的目标。”
期交新单保费大增111%
纵观中银三星人寿发展轨迹,2015年可谓其转折点,这一年中银三星人寿被纳入中国银行旗下,正式晋升银行系寿险公司;2016年起承转合,推进与母行协同,调整业务重心与结构,发力保障型产品;2017年初现成效,开始步入盈利期,向中型公司跨越。
2017年,中银三星人寿不仅成功实现盈利,高价值业务发展也可圈可点。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在总保费实现逆市增长的同时,2017年其期交业务新单规模保费达8.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1%。
尽管中银三星人寿期交保费增速较高与其保费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但从去年的行业发展大背景来看,作为一家主打银保的险企来说,实现期交保费快速增长并不容易。
2017年,原保监会在2016年下发的规范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等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人身险产品,下发了对行业影响广泛的“134号文”、“136号文”、“238号文”及“1+4”系列文件。多项文件下发后,行业内此前热销的一些快返产品遭遇挑战,加之银保渠道易于销售偏理财的趸交产品,因此以银保为主销渠道的一批中小险企在转型期交的过程中压力颇大。
从寿险公司的保费构成来看,原保费=新单保费+续期保费,新单保费=期交保费+趸交保费。也就是说,新单期交保费会成为来年续期业务的源泉,而续期保费则是衡量险企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东北证券研报表示,由于行业基于价值导向主动转型期交,使得部分公司和代理机构不适应监管政策和形势变化以及新的业务结构与产品形态导致销售能力下降。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